400-123-4567
《时间的魅力:欧洲四个国家的建筑与城镇保护》作者之一钟欣博士摄
中新网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倪颖)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从建筑中可以读到历史的昨天。正是这样的特点,何小新博士和罗军博士两位资深建筑师才会思考中西方在建筑和城市保护方面的巨大差异,并将其置于欧洲建筑和城市保护的历史中,以期为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保护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提供参考建议和思考。他们合着的书《时光的魅力:欧洲四个国家的建筑与城镇保护》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在最近的一次图书分享会上,罗军坦言,写这本书的根本原因是比较。 “比较是我们学者的天性,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英国留学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比较’。因为我们学的是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所以我们的比较大多集中在城镇方面。” 、建筑、环境和人,自然也涉及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写相关书籍的想法。
《时光的魅力:欧洲四个国家的建筑与城镇保护》封面照片 钟欣
两位作者均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何晓欣长期从事东西方建筑、景观、宗教建筑环境保护的历史和理论的写作、研究和咨询设计工作。罗军是英国皇家特许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高级会员,现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士/中国建筑科技集团总建筑师。
随着欧洲旅行时间的延长,他们发现欧洲国家的每一座小城市都是一座独特的小镇,保护建筑和小镇的观念完全扎根于普通民众。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之前,区县级城市仍保留着特色小城镇的面貌。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人开始追求“新奇”,许多特色鲜明的小镇因破旧不堪、不利于生活而被废弃,有的甚至被彻底拆除。
罗军直言,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所谓“特色小镇”是一个伪命题。房地产开发商联合政府,希望将特色小镇建设变成一场房地产运动。 “我个人认为这种倾向是非常错误的。”
在他看来,中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就地城镇化”,即依托历史文化和城市遗产进行更新、改造和发展,让各地人民就地居住。 “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应该是回归乡村、回归乡愁、回归生活。”
《时间的魅力》是一部学术专着,但它并不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作品。整本书内容有趣、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几十年来,他们走访了200多个城市,考察了500多座历史和现代建筑,拍摄了1000多张照片,查阅了200多本参考书,绘制了近200张示意图……
在大量数据和图片的支撑下,两位作者选择了非传统的学术写作方式,以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开始了整个航程。书以“时间依然是时间,一个地方始终是那个地方”开头,以“三生石阳面,时间不复存在,岁月老去;三生石阴面,时光永恒,岁月静好。”这是深刻的。我觉得整个阅读过程就是一次诗意的旅程。
同时,基于本书的200余篇参考文献中,90%以上为英文原版经典,反映了欧美建筑保护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华语世界提供了最迄今为止欧洲建筑和城市保护的完整报告。文学框架。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