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567
文章解读
研究背景
与传统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过量饮酒、体力活动不足、不良饮食习惯和肥胖等,已被证明与人群死亡风险,特别是慢性病导致的死亡风险相关[1, 2 ]。基于传统流行病学生存分析的相对风险(RR)指标反映了危险因素与疾病或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非专业人士通常难以理解。相比之下,预期寿命的概念更加直观,可以定量衡量人口的综合死亡水平,有助于识别需要优先考虑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评估生活方式与预期寿命之间关系的研究证据有限;主要见于欧美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方式健康的人比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预期寿命长7.4-18.5年[3-6]。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从2015年的76.3岁延长到79.0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健康影响因素和卫生资源条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着差异,迫切需要开展本土化研究来评估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对实现这一目标的作用。
研究方法
该研究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赵丽云研究员团队合作开展,整合了中国嘉道理生物样本库(CKB)、中国营养与健康监测中心约50万人的数据调查,CNHS)和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和危险因素研究(GBD)公共数据库评估多种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与中国成年人预期寿命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普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的死亡率,提高中国人口30岁的预期寿命。
研究成果
1. 基于CKB队列人群分析生活方式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
本研究关注五个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将低风险生活方式定义如下:(1)不吸烟或因疾病以外的原因戒烟; (2)不宜过量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量
这项研究包括 487,209 名 CKB 受试者,在中位随访时间 11.1 年(四分位距,10.2-12.1)内,总共有 42,496 人死亡。 Cox比例风险模型用于分析生活方式因素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按年龄和10个项目领域进行联合分层。模型中对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以及相应疾病的数量进行了调整。家族史和臀部尺寸。
结果显示,与具有0-1个低危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相比,同时具有全部5个低危生活方式因素的患者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R)为0.38(95%CI:0.34-0.43),各死因的死亡HR(95%CI)为:心血管疾病0.37(0.30-0.46)、恶性肿瘤0.47(0.39-0.56)、慢性呼吸道疾病0.30(0.14-0.64);相应的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PAR%)分别为 37.8%(95%CI:30.7%-44.5%)、42.8%(95%CI:30.5%-53.6%)和 29.9%(95 %CI:17.8)。 %-41.2%)和 36.3%(95% CI:-16.3%-72.9%)(图 1)。
图 1. 生活方式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以及人群归因风险百分比之间的关联
2. 分析生活方式与预期寿命的关系以及不同疾病死亡率的归因
在男性中,拥有 0-1 项低风险生活方式项目的人在 30 岁时的预期寿命 (95%CI) 为 41.7 (41.5-42.0) 岁,而拥有全部 5 项低风险生活方式项目的人在 30 岁时的预期寿命 (95%CI) 为 50.5 (48.5-42.4) 岁年;女性相应的预期寿命分别为 47.3(46.6-48.0)岁和 55.4(53.5-57.4)岁(图 2A)。因此,与最不健康的群体相比,生活方式最健康的群体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男性延长8.8(6.8-10.7)岁,女性延长8.1(6.5-9.9)岁(图2B) 。
采用Arriaga分解法,对具有全部5项和0-1个低危生活方式因素的人群的预期寿命按死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男性预期寿命延长的大约27%、30%和7%分别归因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降低;女性的相应比例分别为46%、11%。 %和15%(图2C)。
图 2. 不同程度的低风险生活方式人群 30 岁时的预期寿命及其差异和特定疾病的死亡率归因
3.分析不同特征人群生活方式与预期寿命的关系
虽然不同特征的人的预期寿命有所不同,但随着低风险生活方式的增多,预期寿命逐渐增加。以城乡分析为例,拥有全部五种低风险生活方式的城市人群的预期寿命分别比男性长9.2年(95% CI:7.4-11.0)岁和10.5岁(男性)。 30岁时只有0-1项的人。 95%CI: 9.8-11.2)岁(女性),农村地区的预期寿命相应长9.7(95%CI: 6.3-13.0)岁(男性) 11.2 (95%CI: 8.6-14.1) 岁(女性)(图 3)。
图3 城乡不同低风险生活方式人群30岁时预期寿命
综上所述
本研究汇集了CKB队列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数据、CNHS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横断面监测数据以及GBD的公众死亡率数据,使得研究结果在稳健性和代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研究证实,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将对提高中国居民预期寿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综合施策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应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
参考
[1]LOEF M,WALACH H.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对全因死亡率的综合影响: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J]。预防医学,2012,55(3):163-70。
[2]朱娜,余昌,郭Y,等。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与全因和特定原因死亡率:一项针对 50 万人的 10 年前瞻性研究 [J].国际行为营养和身体活动杂志,2019,16(1):98。
[3]O'DOHERTY MG、CAIRNS K、O'NEILL V 等人。主要生活方式危险因素(独立和联合)对有或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预期寿命的影响:欧洲和美国健康与老龄化网络联盟的结果(CHANCES)[J]。欧洲流行病学杂志,2016,31(5):455-68。
[4]李勇,潘阿,王大德,等。健康生活方式因素对美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影响[J]。流通, 2018, 138(4): 345-55.
[5]MANUEL DG、PEREZ R、SANMARTIN C 等。使用多变量预测方法衡量不健康行为的负担:加拿大因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饮食而导致的预期寿命下降[J]。 PLoS 医学,2016,13(8):e1002082。
[6]LI K,HüSING A,KAAKS R.生活方式危险因素与40岁时剩余预期寿命:德国队列研究[J]。 BMC医学,2014,12:59。
*中文解释由作者提供,仅供参考。所有内容均以英文原文为准。